南京玄武:育苗强林,主城精耕“创新高产田”

时间:2023-06-06 10:10:31       来源:南报网

企业被认定为“科小”,高企即可享受专项资金奖补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根据企业研发投入强度,最高给予10万元高质量发展奖励

根据育成数量和企业类型,给予载体运营方相应的房租补贴

新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给予载体运营方40万元奖励……

最近,《2023年玄武区科创森林“育苗强林”实施办法》正式出炉,一条条诚意十足、务实可行的政策,见证了主城创新转型的决心。

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,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在要求,也是玄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战略。“创新主体要有活力,政策支持必须给力。”区科技局局长史庆锋认为,这是主城玄武围绕科创森林体系连续第四年出台专门政策,目的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,聚焦发展所需精准滴灌,让科技企业始终保持创新冲动,加快形成中小企业“铺天盖地”、高新企业“顶天立地”的发展格局。

让有限资源物尽其用

6月2日一早,新街口街道发展服务部副主任田闯匆匆赶往珠江路赛格广场,他前一天就和企业约好,上门宣贯“育苗强林”政策,辅导专项资金申报,“政府从牙缝里省出真金白银支持创新,政策‘红包’必须及时兑现到位。”

田闯所言非虚。现有财税体制下,主城区可用财力与郊县板块、新城新区相比有“先天不足”,在“紧日子”的总基调下,为支持创新而“一掷千金”的时代一去不返。而疫情三年,科创企业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,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呵护。有限的资源如何合理分配,既能切中企业痛点,又可彰显玄武特色,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?

今年春节后,区科技局立足现实条件,在参照兄弟城区政策体系的基础上,多轮征求企业、部门和街道的意见,出台升级版“育苗强林”政策。从企业招引培育到资质认定奖励,从载体运营补贴到研发经费支持,“科创新规”在兼顾既往政策延续性的同时,更加突出专项条款的实操性,用全维度支撑重塑制度优势。

“奖补力度不是最大,但玄武的政策想得最细、诚意最足,可以说是量身定制。”专注于视觉呈现和人机交互技术的投石智能系统,3年前被认定为高企,今年将参加复审,企业总经理孙峰峰比较了各区政策,最终还是选择留守玄武骥谷。这些年,无论是项目申报、资源对接,还是人才招聘、市场开拓,来自地方政府的帮助总能让他动容,“以我们的体量,在别的板块很难得到这样的关注。”

让创新政策释放最大效能,既要“倾其所有”,也要“精打细算”,更要“有诺必践”。最近一个多月,区科技局正依托线上线下多个渠道,加强新政策的宣传辅导,确保科技企业应知尽知、应享尽享。

为创新主体撑腰鼓劲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,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。梳理玄武“育苗强林”政策不难发现,所有措施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——为企业排忧解难,让创新如虎添翼。

在同仁7号硅巷,惟悟科技董事长刘威刚刚接待完一拨客户,转身就开始准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申报材料。这家成立仅2年的企业,凭借着过硬的研发能力已经在水利、电力设备监测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。“第一次申报,先练个手。”在刘威看来,“科小”只是惟悟科技的第一个台阶,今年企业销售额有望突破500万元,计划明年申报高企。

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,就是一粒创新种子。今年,玄武将对获得“科小”评价入库认定的税源企业给予一次性3000元奖补,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获得1项(含)以上Ι类知识产权授权或5项(含)以上Ⅱ类知识产权授权,还可额外得到3000元的高质量发展奖励。

与“科小”相比,高企的奖励力度更大。除了按市级政策给予区1:1配套奖励,未通过复审认定的断档高企,3年内再次成功申报仍可拿到5万元奖励。新落户科技企业完成高企申报材料提交获市主管部门会审推荐,给予最高15万元落户奖补,2个年度内获得认定后,再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。

科技企业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政策的持续供给和要素的长期投入。自2021年首次出台高企引培政策以来,玄武持续为创新主体导入资源,2022年,推动了1077家“科小”认定,298家企业申报高企,3家区外优质科技企业迁入,参加高企申报其中1家获认定、4家市外高企迁入获省厅科技部门批准,高企总数再创新高。

给科创载体输血补气

初夏午后,锦创书城里人头攒动,一场《漫无边界》航天艺术展,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。作为锦创数字产业园的商业配套,这里早已是珠江路上新晋的网红地标。

“入驻的154家企业中,‘科小’19家、高企20家,还有5家瞪羚企业、4家专精特新企业和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。”锦创数字产业园负责人程杰对载体出租情况如数家珍,去年园区获评南京市“精品硅巷”,靠的就是97%的去化率。但即便如此,前期1.2亿元的载体改造投入加上各种运营成本,依然让程杰倍感压力,“光靠收租金,很难实现盈利。”

好消息很快传来,“育苗强林”政策专门为科创载体运营方设计了奖补措施,新引进企业获得高企认定,在引培工作中发挥直接作用的科创载体、创服机构最高可获15万元奖励。同时,玄武区还率先提出围绕硅巷建设“高企培育苗圃”,新招引的科技企业当年获得“科小”认定,按每家企业3000元给予硅巷运营方房租补贴,入驻3年内获高企认定,补贴为每家5万元。硅巷存量企业获得“科小”、高企认定,运营方也将分别享受每家1000元、2万元的奖补。

以企业引培为落脚点,对载体运营方精准扶持,这是玄武弈出的“先手棋”。“政府传递的信息足够明确,就是要把载体运营方变成招商‘合伙人’,不断做大创新主体基本盘。”程杰说,锦创计划将补贴以租金减免、专家咨询、项目孵化等形式返还给企业,用多元化的创新服务构建一流的产业生态。

既有“规定动作”,也有“自选动作”,透过“育苗强林”政策体系,玄武的创新逻辑清晰可见—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,完善中小企业梯度成长机制,鼓励科创载体丰富招商手段、扩大服务供给,让主城处处是创新的味道。

关键词: